这是一篇深度解析动作游戏“打击感”设计原理的中文技术文章,出自游戏开发者社区 Gameres,标题为《动作游戏打击感到底从何而来?(上):帧与动作属性》。 文章聚焦于动作游戏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设计细节——“打击感”的构成机制,适合对游戏设计尤其是动作类游戏机制感兴趣的开发者与爱好者阅读。
官网链接:https://www.gameres.com/865644.html
功能特点详述
- 深入拆解“打击感”的底层逻辑:文章从动画帧、角色状态机、攻击判定框等具体技术参数入手,系统性地解释了为何某些动作游戏打起来“有感觉”,而另一些则显得“软绵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视觉、听觉与操作反馈之间的协同作用。
- 面向实践的游戏设计指导: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作者结合自身开发经验,提出了一套可落地的动作属性定义方法,如“硬直帧”、“无敌帧”、“受击反馈延迟”等关键概念的应用场景,为独立开发者或小型团队提供实用参考。
实际体验与优缺点分析
使用体验: 作为一篇发布在 Gameres 上的技术长文,页面排版清晰,段落分明,配合图文说明(如有插图或表格)能有效辅助理解复杂的帧级操作逻辑。语言为中文,术语使用规范但不过度晦涩,即使非程序员背景的游戏设计学习者也能跟上思路。整体阅读节奏适中,适合静心研读。
优点:
- 内容专业且结构严谨,填补了中文游戏设计领域关于“打击感”系统化论述的空白。
- 将抽象的“手感”转化为可量化的设计参数,极大提升了文章的实用价值。
- 引用大量实际游戏案例(如格斗游戏、ARPG),增强说服力与代入感。
缺点/不足:
- 文章为系列上篇,仅覆盖“帧与动作属性”,尚未涉及音效、震动、UI反馈等其他重要维度,完整性有限。
- 部分概念依赖读者具备基础的游戏开发知识(如状态机、动画剪辑),新手入门可能存在一定门槛。
适用人群
这篇文章最适合以下用户群体:
- 游戏设计师,特别是正在开发动作、格斗、平台跳跃类游戏的从业者;
- 独立游戏开发者,希望提升角色操作质感但缺乏系统方法论的学习者;
- 游戏相关专业学生或对交互细节敏感的核心玩家。
适用于角色技能设计、战斗系统搭建、动作反馈优化等具体开发场景。
总结与简单评价
《动作游戏打击感到底从何而来?(上):帧与动作属性》是一篇难得的高质量中文游戏设计分析文章。它成功将主观的“手感”问题转化为客观的技术讨论,展现出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动作游戏核心体验构建方式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必读之作。
访问链接
再分享5个类似网站:
1.《噬血代码》:一款轻度的魂Like游戏:前言:素材库系列主要收录游戏体验时,发现的一些精彩游戏设计与特色,不求宽泛的冲量,仅仅记录游戏内容旨在分析游戏中设计亮点,分享以及运用。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63490.html
2.如何让玩家更有“代入感”? 《极乐迪斯科》叙事分析:碎片化叙事是一把双刃剑,并且对于大部分游戏用户并没有体验过这种叙事方式,如何使用碎片化叙事?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64736.html
3.《侍道外传:刀神》:一款优秀的ARPG,如何让武士沦为“还债...:在如今,5G大小的单机游戏才算起步,没个10G都不好意思和玩家打招呼以刀神1.9G的大小来看,这款地下城探险类的ARPG,无论是打击效果、还是玩法整体性可以说的上是物尽其用。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65470.html
4.Roguelike+RPG如何给玩家刺激的游戏体验? 《我功...:《我功夫特牛》是一款武侠题材,火柴人画风的休闲游戏,其游戏内核,既有战斗和探索的乐趣,又兼有 Roguelike 游戏的重复可玩性和刺激的单局死亡体验。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64136.html
5.对前途感到迷茫的游戏研发该如何摆正心态?来听听这位专家怎么说: “我在腾讯做游戏” 是一档记录腾讯互娱新晋专家成长故事的纪录片栏目。让我们一起探索在“鹅厂专家”的光环背后,到底有哪些独特的思辨和成长方法。前路漫漫,希望专家们的故事能鼓舞前行中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