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玩家到策划,需要怎样的思维转变?》深入探讨了游戏行业中“玩家思维”与“策划思维”的本质区别,旨在帮助有志于成为游戏策划的从业者理解角色转换所需的核心思维方式。 这是一篇面向游戏设计初学者和进阶玩家的思维启蒙文章,揭示了从被动体验者(玩家)转向主动构建者(策划)的关键认知跃迁。
官网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430412410

网站截图

功能特点详述

  • 文章系统性地拆解了“玩家思维”与“策划思维”的定义与表现差异,通过具体的游戏机制案例(如任务设计、数值反馈、关卡节奏等),说明玩家关注的是“好不好玩”,而策划更需思考“为什么好玩”以及“如何让别人觉得好玩”。这种对比有助于读者建立结构化的设计意识。
  • 作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可操作的“策划思维”培养路径,包括逆向分析游戏机制、模拟设计决策、撰写设计文档等实践方法,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为读者提供了从玩家转型为策划的具体行动指南。

实际体验与优缺点分析

使用体验: 文章以知乎专栏形式呈现,排版清晰,逻辑层层递进,适合碎片化阅读或深度学习。语言通俗易懂,辅以游戏实例(如《原神》《王者荣耀》等热门作品)进行类比,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使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观点,学习成本较低。
优点:
  •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对“思维转变”这一抽象命题给出了具象化的解释和路径建议。
  • 案例丰富且贴近主流游戏,增强了内容的代入感和实用性。
  • 对于想进入游戏行业的学生或转行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缺点/不足:
  • 内容偏向概念性阐述,缺乏配套练习或进一步学习资源推荐,读者需自行延伸实践。
  • 文章未涉及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实际工作中策划岗位的非设计职能,视角主要集中在个人思维层面。

适用人群

本文特别适合以下用户群体:
  • 游戏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 热爱游戏并希望从事游戏策划工作的玩家
  • 初入行的游戏新人或独立开发者
适用于场景包括:职业规划参考、面试前的知识准备、自我能力提升的学习材料,以及对游戏设计感兴趣者的入门读物。

总结与简单评价

这篇文章不是工具,却胜似一把开启游戏设计之门的钥匙。它精准地点出了从“玩游戏”到“做游戏”之间最关键的思维鸿沟,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认知升级路径。对于任何希望摆脱单纯消费者视角、迈向创作者角色的游戏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质思维导引文。

访问链接

点击访问:从玩家到策划,需要怎样的思维转变? 网站截图

再分享5个类似网站:

1.从枪支配件出发谈硬核射击游戏的法则:就在2018年以前,“枪械改造”在游戏场景还是个冷门的概念,而如今,改枪成为了几乎所有射击游戏的标配,这里面有大火的PUBG、逃离塔科夫等游戏的功劳,也反映了玩家对于个性化游戏体验的追求。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85784.html

2.开放世界与沙盒游戏:全方位的解析“沙盒游戏”

网址:https://gameinstitute.qq.com/course/detail/10237

3.从被质疑到登陆Fami殿堂级,这一打水果的RogueLite...:5月4日,由国内研发团队宇宙罐SpaceCan开发、心动网络发行的RogueLite手游《恶果之地》正式发售此时正值该游戏在Steam平台发布EA版本两年之际。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66739.html

4.三万字长文讲述:“模拟经营”游戏感悟(中):此文是我对模拟经营游戏的分析总结,满篇都是主观论点与结论,不敢妄称正确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各位一起探讨关于模拟经营游戏的几个问题,恳请各位评点赐教。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88617.html

5.开发日志(二):为什么要用群像剧这种载体讲故事?:《伊格效应》是由网易游戏正在开发的一款“职人×卡牌×群像剧”的手游该游戏由FAMI通满分作品脚本家北岛行德执笔,展示纯正日式群像剧剧情。

网址:https://www.gameres.com/886658.html

文章标签: 暂无标签

评论区